智能与分布计算实验室

还自己一片安静的天空

作者:
  • 李成洲
内容:

近来,许多思绪缠绕在一起,着实让人心力憔悴。前几天,我读到李太白的诗句“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不免沉湎其中,喜不自禁,这两句诗恰如其分的刻画出我此时此刻的心境。几经思考与探索,我现在越来越明晰自己的道路和方向,不知道这里面是喜还是忧?

自暑假以来,我一直在为两个问题做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徘徊了许久。一是我是否应该随心所欲,潜心追求学问;二是我该以何种身份来参与我所创立的“华中大-新青年”。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曾经思考了许多次,也常犹豫不决。本科期间,我虽然在漫漫求索,但是始终未能触摸到做学问的门道,寻寻觅觅,无果而终,我总被学问的神奇与魅力挡在墙外,不知道墙内的风光如何。本科四年,我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认识我自己”。我似乎也朦朦胧胧的走过“我是谁?我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知道什么?”的心路,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我终于明白“我是谁,我该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段艰难而又必须得跨越的历程。康德一生也是围绕着类似的问题展开思考,我当然不可与他相提并论,但是我知道任何一个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人,是必须得经历过这样一番痛彻心扉的自我批判式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似乎对知识和学问情有独钟。在现在社会中,有人热衷于经济,有人倾心于政治,有人醉心于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独对知识和学问偏爱有加。每当我聆听名师的智慧心语时,我总感受到他们那种“谈笑间,指点江山”的豪迈和魄力;每当我阅读一本经典之作,我仿佛感觉自己已然穿越时空,在面对面倾听先哲们的谆谆教诲;每当我拨云见日,想清楚一个问题时,我总会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快慰,如此种种,是任何其他选择都无法替代的。我喜欢读书的如痴如醉,喜欢思考的自由驰骋,喜欢笔端的灵动思想,它们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正是这些点滴才汇成我充满生机和激情的生活。于是乎,我将毫不犹豫的选择做学问这条道路,纵使今后有很多不可预想的艰难险阻,我依然会奋然前行。做学问是我的信念,试问有什么可以阻挡住一个有信念人的步伐?

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曾经我怀着满腔热情创立了“华中大-新青年”这个群体,其中寄托了我很多的想法和理念。面对我在上面所谈到的第一个抉择,我也不得不痛改初衷。当我决定要向着做学问这条路走时,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浅薄和无知。不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人文学科,我都只是初窥门径,有的连门道都没有摸到,每想及这些,不免觉得有些忐忑不安。在正式踏入研究生二年级之前,我就对自己当前的形式做了一个深刻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必须潜心学习、研究、阅读和思考,力求做到更精更深。做学问一定要有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把追求真理当做自己的人生信仰,最忌讳的就是浅尝辄止,心浮气躁。回过头再来看我曾经走过的道路,尽管我曾经在专业课学习上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是仅仅停留在接受知识的层面,没有自己固定的研究方向,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在阅读人文书籍方面,我虽然涉猎颇广,但是没有哪一门做得很精致,对这些学科的了解也都是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我曾经跟别人说,我读书是围绕着教育扩散开来,以教育之道一以贯之,可有时我会反问自己“我对教育之道知道多少呢”?正如苏格拉底说的一样,有时我真的觉得自己一无所知。

也许,在研二这一年,我最为需要的就是一片安静的天空,在这片天空里,没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我完全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静心的做研究、读书和思考。然而,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与我当初创办“华中大-新青年”是背道而驰的。在创办“华中大-新青年”之初,我渴望相互交流和学习,但是现在我已然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我知道自己最应该做的是什么。说句实话,我现在的知识层面、人生阅历和阅读经历告诉我,现如今我还不适合做这样一件事情,现阶段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韬光养晦,储备实力。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我希望它是能够自行其继的,它是大家在大学校园中一块失落的精神家园,我不期望它能给群里每位成员的大学生活带来多少改变,只是希望在不经意之间能够给群里的每一位成员带来一些额外的惊喜。

上面的两个抉择困扰了我一整个暑假,甚至到现在。现在,几番挣扎,我毅然做出了这样的一个决定:用我研二一年的时间去好好追求我“做学问”的梦想;在“华中大-新青年”中,我只是扮演一个普通成员的角色,期待它更好的发展。也许,有很多人对我的这些抉择是不以为然的,甚至是质疑,我要说的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首先要学会自我选择,如果连选择的勇气也没有,我还哪有颜面谈论上述种种。

有人会说,世事多变,选择总赶不上变化快。是的,我现在做出的决定,今后未必会按照这样的道路走下去,成长其实是妙不可言的,但是我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整个过程都是一种享受。就像前不久我跟一位哲学系的老师讨论问题,我问他“面对这样一个相对浮躁和肤浅的社会,我们这些人到底是以何种态度自处?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师的回答是“不管选择那种态度,只要心中有信念,有一个目标,任何一种态度都是积极的”。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只要我们内心清澈,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我曾为求学之目的而迷茫过,也曾为同学之不适的言论而愤慨过,也曾为众人不理解我而苦恼过,现在我似乎慢慢走出了这样的一个怪圈,寻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该走的路,我只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走自己该走的路,如此我就心满意足了。我很欣赏庄子“欣欣然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与洒脱。

这两天我在看梭罗的《瓦尔登湖》,期待它给我带来一片安静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