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与分布计算实验室

研究生生活,且行且珍惜

作者:
  • 李成洲
内容:

最近一个月,忙碌犹如洪水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忙碌,有很多种,黄牛耕田的任劳任怨,蜜蜂筑巢的兢兢业业,万川归海的不舍昼夜。自然万物,各有各的忙碌,但忙碌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让生命充实而有意义。然而,忙碌对于我而言,却是矛盾的。我喜欢忙碌,却又害怕忙碌。

一直以来,忙碌是我生活的主题。我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穷其源,追其根;我喜欢在闲暇之余捧起心爱的书籍,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我喜欢一个人仰望星空,天马行空,在思想的原野中自由驰骋。这种感觉,何其快哉!我喜欢忙碌。

然而,每每回想起曾经的忙碌之时,我都会反思,那是曾经的忙碌,还是曾经的寂寞。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忙碌而忙碌,我一直都相信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忙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充实与饱满,但同时也让我们失去洞察周围世界的机会,在这种望不到头的忙碌中,我可能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我害怕忙碌。

在“喜欢”与“害怕”之间,我曾经犹豫,彷徨,甚至不知所措,但是,现在我却会勇敢的选择且行且珍惜。

忙碌中,我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

在读研之前,我曾经反复思考过几个问题——我为何读研?我如何看待读研和作?我该怎样度过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在我读研之后,我拿同样的问题去请教他人,结果时无果而终。也许,在一些人眼中,这根本就不值得考虑,但是于我而言,这些问题本身可能比考研更重要。在我的眼中,研究生的那一纸文凭对我而言,只不过是一张白纸,我并不看重这些,相反我更看重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积淀了多少人文的气息和科研的精神,结识了多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增长了多少智慧和见识。在读研之前,我对很多的问题的思考不是很深刻,甚至是模糊的,希望读研结束之时,我能够有一个明晰的答案。

在有的人看来,大学就犹如“围城”。我虽然在城内,却不羡慕城外的繁华与喧闹,于我而言,我更喜欢城内的淡雅与宁静。在大学待了五年,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大学之环境与精神给予我们的熏陶和感染,远远胜过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意在告诫我们要尊师重道,以治学研究为大学之职责,而在我看来,大学里除了大师之外,还有广大大学生朋友也是我们难能可贵的资源,青年学子的思想碰撞,青年学子的智慧对话,青年学子的团结奋进,都是我们大学校园里最美丽的风景。我留恋校园,除了留恋大学里的书香,留恋名师们的智慧心语,更留恋这种从青年学子身上迸发出来的催人奋进的气息!

读研期间,我并不急着投简历,找实习,这两年半的时间对我而言似乎已经够短暂,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我该做的事情有很多,该思考的问题也有很多,该读的书也有很多。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段让我留恋的读书生活。

忙碌中,我珍惜读书的机会。

“每天一小本,每月一大本”,这是我当初给自己的阅读计划,其中的“一小本”与“一大本”并不是强调数量,而是强调每天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读书已然成为我的生活习性,不可或缺。

现在,纵使我再忙再累,我也不忘手头一本书,枕前一本书。书读多了,人的心静了,思维也开阔了。然而,读书同样也给我带来不少矛盾与烦恼。书读多了,脑袋也开始混沌了,就像一个醉心武学的人,练了很多武功,最后却难成武学大师,轻则一事无成,重则走火入魔。我时常反问:我读过哪些书?读过多少书?我读书虽多,但由于读得太杂,很多都是蜻蜓点水,未能深入,所以这些书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不能内化成为我所用的智慧。古语云:“博而不知”,也即仅仅博学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位智者。的确,仅仅靠扩大阅读量,是不能够提升我们的思考力,增加我们的智慧。在以后的读书生涯中,我要多读经典,多花些时间做深入的思考。由一而专,推而广之,进而求博,求智!

忙碌中,我要珍惜身边的朋友,多向他们学习。

我曾跟很多人坦言,在大学之中,我之所学,有一半时来自于专业课的教授,另一半则来自于我身边的同学朋友。在我眼里,“有学无类”,我身边的同学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他们在不同的侧面向我传授着为学、做人和处事之道理。大学之大,不在于校园之大,而在于一个人的胸怀,能包容百家之言论,汇集百家之智慧者,必能在大学校园中寻觅到求学之真谛。以谦卑之心待人接物,何愁没有学习的样板?

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中,他们有的言论可能会令我不可理解,可能会令我质疑,甚至是令我愤怒,不过没关系的,或许是我错了,或许是我思考过于片面,或许是我太狭隘,总之,对于这些我都要学会包容,从不同的声音中,我要学会冷静的思考和仔细的辨别;从质疑中,我要学会自我的坚守和包容的大度;从反对中,我要学会深刻的反省和理性的坚持。

研究生生活,已经过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在此时此刻,我只能对自己说,且行且珍惜!